论文: [1]. 叶姜瑜, 黄凌, 张永莲, 陈宇, 陈刚才. 一株低温高效植物油降解菌的驯化筛选及固定化研究.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2,(2):41-44 [2]. 叶姜瑜,窦建军. 利用常规鉴定方法和Biolog快速鉴定方法鉴定产脂肪酶菌株。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26(5): 24-27 [3]. 叶姜瑜, 沈秀红, 王琳, 窦建军. Bio-SR工艺去除硫化氢气体的研究. 环境工程学报,012, 6(2): 584-588. [4]. 叶姜瑜,王琳,李书钺,翟俊,何强. 保护剂对费氏弧菌冻干粉复苏及毒性检测的影响.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1, 11(3): 5-8. [5]. 叶姜瑜; 陈宇; 李书钺; 翟俊; 何强; 舒为群. 青海弧菌Q67自体诱导物的检测及其对菌体发光的影响. 微生物学通报, 2011, 38(6): 903?907. [6]. 叶姜瑜; 张将; 钟以蓉. 响应曲面法优化溶藻细菌发酵条件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23):14256-14259. [7]. 叶姜瑜 钟以蓉 俞岚 李文娟. 一株水华鱼腥藻溶藻菌的分离鉴定及菌藻关系初探.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29):18121-18124. [8]. Jidan Liu, Jiangyu Ye. Screening of Algicidal Bacteria in the Lake and Study on Their Algae-lytic Effect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 (EPPH2011). (EI检索) [9]. 叶姜瑜,丁维, 何强, 孙兴福. TISTD反应器中菌群结构及生态变化.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1, 3(1): 155-160. (EI检索) [10]. 叶姜瑜, 李书钺, 陈宇, 王琳.一种水质毒性检测仪前置放大电路设计.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 2010, 03. [11]. 叶姜瑜, 王云仙, 何强, 翟俊, 王勇, 刘涛. 水源热泵影响下的湖水细菌和藻类的动态变化.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24(7):23-29. [12]. 邓文武, 叶姜瑜, 秦艳, 廖强. 类球红细菌利用混合底物光合产氢特性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 11. [13]. 叶姜瑜, 刘涛, 翟俊, 何强, 王云仙, 廖强. 产氢光合细菌PHB合酶活性的一种检测方法.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4(2): 24-28. [14]. 叶姜瑜,刘靖,廖强. 混合培养对沼泽红假单胞菌产氢及代谢影响.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1): 59-62. [15]. 苗艳,叶姜瑜,王图锦,廖强. 类球红菌自诱导物合成酶基因cer I的克隆及其原核表达. 生物技术通报,2009. 6: 147-150. [16]. 殷幼平,张宝鹏,廖强,叶姜瑜,田远明,王中康. 沼泽红假单胞菌高效产氢hupL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中国环境科学,2009, 29(4): 413-418. [17]. 王中康,胡小容,廖强,叶姜瑜,张宝鹏,殷幼平. 几株紫色非硫细菌的分离鉴定与产氢特性分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 15(1):120-124. [18]. 张亚峰, 叶姜瑜, 秦艳. 高效降解焦化废水细菌的筛选. 水处理技术, 2009, 35(9): 15-18. [19]. 叶姜瑜, 张亚峰, 徐代平. 复合菌剂对焦化废水的降解及其特性研究. 工业水处理, 2009, 11. [20]. 叶姜瑜, 李文娟, 张英, 廖强. 信号分子对类球红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碳代谢利用的影响. 生态环境,2008, 17(5): 1991-1995. [21]. 张英, 叶姜瑜, 廖强. 自体诱导物对类球红菌饥饿存活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学, 2008, 15(3): 43-48. [22]. 叶姜瑜, 王图锦,罗固源等. ERIC-PCR指纹图谱技术对低温下SUFR反应器中菌群结构分析. 环境科学学报, 2008, 28(1): 101-107. [23]. Jiang-Yu Ye, Jing Liu, Fang-Ying Ji, Qiang Liao, Xi Wang.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of Water Pollution Treatment in the City of Chongqing, Upstream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in China.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08. ICBBE 2008.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08, 5.(EI检索) [24]. 叶姜瑜, 王图锦, 吉方英等. 指纹图谱技术跟踪SUFR反应器恢复运行期间菌群变化.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29(10): 147-151. [25]. 叶姜瑜,罗固源,王图锦,等. 近自然纯培养法对细菌培养的初步研究. 微生物学报,2005,45 (5):802-804. [26]. 叶姜瑜,罗固源. 微生物可培养性低的生态学释因与对策. 微生物学报,2005, 45(3):478-482. [27]. 叶姜瑜,罗固源,吉芳英,等. 污水生物处理功能微生物的多样性.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28(10): 119-123 [28]. YE Jiang-yu,XIAO Xun-yan,LI Kun-pei. Microbiological Detection on Degenerative Low-Sugar Preserved Vegetables (English).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0(3):520-524. [29]. 王丹云,罗固源,叶姜瑜,等. SUFR系统中微生物菌群生态功能的试验分析。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5):130-135. [30]. 叶姜瑜,罗固源. 未培养微生物的研究与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的发展. 微生物学通报, 2004, 31(5):111-115. [31]. YE Jiang-yu, LUO Gu-yuan, HE Chuan. Study on the exploitation of Biomass Energy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3, 10. [32]. 叶姜瑜, 罗固源. 遗传指纹图谱技术对微生物群落的分析研究. 重庆大学学报, 2003, 26(3): 147-153. [33]. 叶姜瑜, 魏静, 陈怀辉. 聚酯酰胺多聚物的微生物降解初步研究. 贵州大学学报, 2003, 20(3): 306-310. [34]. 叶姜瑜. 紫芝子实体多糖的分离纯化研究. 菌物学报(中国菌物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六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3, 220-225. [35]. Ye Jiangyu, Chen jing. Detection of Degenerative Low-Sugar Preserved Fruits in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第2回 九洲?四川(中国)食品?酿造ッソポヅウム(日本). 2002, 8. [36]. 叶姜瑜, 谈锋. 紫芝(Ganoderma sinense)多糖的纯化及组分分析.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7(6):945-949. [37]. 叶姜瑜. 一种纤维素分解菌鉴别培养基. 微生物学通报,1997, 24(4): 251-252. [38]. 叶姜瑜. 高纤维酶活性放线菌的分离及产酶条件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 19(3): 261-264. [39]. 叶姜瑜. 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对土壤纤维分解菌的直接计数.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21(6):617-621. 出版物及代表著作: [1]. 胡福泉主编,叶姜瑜参编.《微生物基因组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 [2]. 丁文川,叶姜瑜,何冰.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水处理微生物实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6. 专利: [1]. 叶姜瑜. 发明专利:一种增强微生物可培养性的微孔滤膜近自然培养法及其装置. 专利号ZL 200410037037.8,证书号第303029号。 [2]. 叶姜瑜, 许晓毅, 沈秀红, 陈思, 洪均.发明专利公开:201010285042.6 天然气的生物组合脱硫方法及装置. CN101935566A. [3]. 叶姜瑜.实用新型:一种微生物近自然纯培养的微孔滤膜培养装置. 专利号ZL 200420060079. 9,证书号 739393号. [4]. 专利申请:叶姜瑜,何强,翟俊,王琳,李书鉞。一种基于信号分子支撑的快速发光菌剂。201110144424.1 |